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她成为人类诗画永恒的主题。就美术而言,中国的南方山水画基本上是以描绘长江流域的风景而发展起来,然后走向成熟的。在这众多的画家中,宗炳、王维、董源、赵幹、王希孟、米芾、米友仁、夏圭、吴伟、程正揆等人的作品,更是洋溢着浓郁的长江风情。这种画风如果用一个当代的学术词语“画派”来说,无疑可称为长江画派的文脉。
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些,不是亦步亦趋于这些前辈大师的模式去翻新今天的南方山水画的创作,而是要超越这样的美术环境,创造出当代的长江画风来。
现当代画家中虽说也有很多人在表现长江,他们也是在画长江,但是他们的画作中常常缺乏那激动人心的情感融入,似乎形式的成分太重了,而现实的意境有点不够。具体地说,是大家没有将长江作为自己进行艺术创作的母题和源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画家的风格特征。但也有在这方面成功的开拓出独自境地的人,在我看来,湖北画家施江城正是其中之佼佼者。他的绘画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成为了一位国内外知名的长江山水画家。
施江城是常州武进人,他的血液中蕴涵着江南文人的艺术基因,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三十多年前,他大学毕业来到武汉长航总公司从事文宣工作。
他工作的条件极其有利于深入长江,了解长江。可以在航船上长期驻留,体验两岸山水之奇幻;可以随处停舟系缆,体察一岩一礁的瑰伟。人不过舟行倏忽,惊鸿一瞥,他独可徘徊容之,相看不厌;人不过或晴或雨,观其大略,他独可四时朝夕,深得其华。这么多年来,他的足迹差不多涉猎到长江上每一个地方,他到过长江上游的昆仑、虎跳和金沙,亦到过长江的许多支流,看蜀山九水,往返吴楚五湖。每到一处,就拿起画笔写下长江的迷人胜景。他可以随意道出长江上任何风景名胜,亦对长江上的文化历史、传说和趣闻了解极多。他关心着长江上每一次历史事件,其心血与长江同存,人生与长江同变化,他是一个长江迷,心中有一部长江词典,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查阅。
他对长江有着独道的审美领悟。在他看来,“长江文化的美学精神是一种雄健而畅达、清韵而激越的美,是一种浪漫飞扬、精妙瑰丽的美,是一种豪迈雄强、气势磅礴的力,是一种陆离多彩、灵动飘渺的神秘,是一种超越生死、知命达观的魅力,是‘流观’宇宙大生命运动的美学意识。”
他认为长江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江,更是一条人文之河,艺术家表现长江,就是要表现这种意义上的长江。他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表现这种长江之美,体现滋润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这种内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艺术情感来源于对长江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长期思索,他力图要表现他眼中的长江和心中的长江,要让传统的长江画风的文脉震荡出时代的脉搏,从而实现长江画风的历史递衍,画出现代长江的面貌,展现出新的长江气韵之美。
施江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长江世界。他对长江的描绘略同于宗炳所述是“饱游饫看”,是一管之笔,画长江之景,笔之所到,景情全生。但他凭借深厚的笔墨素养,又使其作品迥然超拔于那些一味拘泥于写实的写生画风之上,从而将自己的灵性和才情通过笔墨语言与长江之山川云水熔铸一炉。与陆俨少、亚明、何海霞等前辈大师的交游,使施江城很早就领悟到了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生活、传统、和时代精神,是他营造自己长江艺术世界的三个立足点,而贯穿以“源远流长,充满生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凝聚力,充满希望,目标坚定如一的长江文化精神”,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三足鼎立,一以贯之”论,成为其多年来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
大体说来,施江城所画的长江世界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原生态的长江、葛洲坝建成后三峡水库蓄水前的长江三峡和高峡平湖,还有一个是梦中的长江,或曰理想化的长江世界。他之所以要这样来表现长江,是要表现长江文化精神性,给人一种心灵期待图式,用他的话说是要表现长江文化的基因,以使其文明历史久存。古老的长江在今天虽已全非往昔之面目,但其精神和魂魄却益显雄强;过去的长江山水画杰作已成博物馆里的古物,而新的长江画风又展现于施江城的作品中。
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外人士和机构的珍藏。人们阅读施江城的长江山水画,不仅得到指点江山,卧游林泉之乐,更会产生许多联想和感喟。高峡已成平湖,李杜重游,不能再赋清辞;江国早变繁市,董巨复生,不能再绘逸图。施江城将其在三十余年长江之旅中采撷的无数珍藏于心中的昔日美景,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长江世界。在这里,有夔门之雄,有神女之秀;有昆仑之苍茫,有金沙之险绝;匡庐山高,洞庭风细;黄岳秀绝东南,太湖波撼吴越,至于轻舟放乎中流,白云浮于九派,更是信手拈来。他努力塑造长江的磅礴壮美,在其中又夹有秀美,可说是寓神奇于雄伟之中,体现着长江沉浑的气势、阔大的气韵和神秘的意境,从而表现出长江文明与长江的内在精神,让人思考中华民族是一个厚重博大、深沉而具有丰富多元气质的民族,领悟到正是有着长江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才铸造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施江城的长江世界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山川之美、笔墨之秀,更促动着我们对生养我们的这一方水土的感恩之情,启发着我们与滋润我们心灵的悠久传统重新对语的哲思。
原载于《海派书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